校友工作
如歌岁月|我的故事(哲学系77级校友 孙恒志)

我们七七级的同学大都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看了几位同学的文章深受启发鼓舞,也说说我的故事

历经波折  圆梦大学

我出生在农村,从上学起就梦想上大学,以此改变命运。本村读完四年级就要去离村三里多路的完小读书。不巧,六年级时由于要修水库,我们村要迁徙去吉林省延边自治州汪清县,因父亲在潍坊工作我家未迁,被安置到别村居住,我又转学去了离家五里的小学。每天自带午饭,早出晚归步行上学。考取初中,离家十里,少数时间往返回家,仍然自备伙食。

初中毕业考取昌邑县一中,离家三十多里,每周回家一次,周六下午两节自习课之后才可启程,周日下午背上一周的“给养”返校。条件好的同学骑自行车上学,而我仍然要靠走路。虽然很艰辛,但为了能考大学,苦并快乐着。我们校这届高中生四个班共一百三十六人,学校历年的升学率在百分之五十左右,自忖凭自己的学习成绩考上大学是没太大问题的。转眼来到高考前夕,体检、填报志愿完毕。我是理科生,我记得第一志愿报的是复旦大学,第二志愿是北京邮电学院。高考冲刺,废寝忘食。就在这时,文化大革命来了,高考延期半年举行。之后,形势越来越不受控制。我当了红卫兵,还作为我们班投票选举的代表乘红卫兵专列去北京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大串联开始后,咱农村孩子缺经费,只是几个同学一起步行去了青岛、烟台、潍坊几个城市。后来复课闹革命,接到高三高二、初三初二的学生可以报名参军的通知。看到高考无望,想到部队经受锻炼,便报了名,同时被抽调到征兵办公室帮助征兵。

1968年3月我从学校入伍到了某部高炮营三连当兵。1969年1月入党并任军械员兼文书,同年随部队去临沂支左,后又去聊城支农。1970年担任班长代理排长。因父亲是潍坊旅社的经理未恢复党籍,提干未成。后他恢复党籍,我被调到营通讯报道组任组长,第二年又调任师直属队报道组长(师直属队有三个独立营四个独立连)。直工科首长一开始想让营里把我提为排长,但因超过了提排级干部的年龄没办成,之后又想越级提拔我为直工科干事,就在向上级报批的过程中,由于济南军区军马场解散,一部分干部要到我部安置,我的事便吹了。我要求退役,首长说回去没有安排工作的指标,另外报道组的同志还要我再带一带,就这样直到1976年3月才退役。我虽未提干,但部队还是安排专人到县里与有关部门联系,安排我去县报道组工作,先随县委副书记去化肥厂驻点。我既高兴又犹豫,县城离家三十多里,在报道组每月只有三十几元钱,而离家不到十里路的灶户盐场想让我去他们政工组工作,每月工资四十多元,还补助二十六斤粮食,工作家庭两不误,于是我便放弃了前者。


一年多来一切顺利。1977年11月偶然听说了恢复高考的消息,梦想复活。咨询场长书记,他劝我年龄这么大,毕业这么多年,家有老婆孩子,就别想这事了,等以后有了转正指标先考虑你。我知道他不舍得我走,也就先放下了。但不久后,盐场召开职工大会,号召有志青年都应踊跃报名高考。会后我又跟场长书记磨叽,说我读了十几年书由于“文革”耽误了考大学,现在是唯一的机会,我报考是看看能不能考上,考上也不一定上,哪怕不上也不留遗憾。场长书记见我恳求真切便答应了我,并放假让我回家准备,此时距离高考只有半月时间了。说是准备,其实抓瞎。我高中时的书籍早已被弟弟妹妹用没了,再者当时我的孩子刚满周岁,在家里对我干扰太大,于是爱人带孩子去了她娘家,我东拼西凑了点学习资料在家复习。考完试当天,场里来人催我马上回去工作,因为积压的事情太多。不久,接到高考录取的通知,第二志愿录取到山大哲学系,是我县考取山大的二人之一。历经十一年波折,终于圆梦大学。

艰难岁月  奋力前行

对年轻人来说上大学应是一段轻松愉悦的时光,而对我来说却是漫长而艰难的岁月。首先,要不要上就是艰难的选择。不上,我已有了满意的工作,既能照顾家庭又能愉快生活。若上,失去经济来源,远离家庭,自己吃苦不说,爱人孩子如何生活?最后还是爱人的坚定和鼓励让我做出了奋力前行的决定。

就读四年,多亏国家政策好,按月为困难学生发放助学金和生活补助金,当然也感谢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们的谦让,让我每年都获得一等助学金和生活补助金,基本解决了在校期间的费用。同时,盐场的同事们为我准备了大量的纸笔,使我四年从未买过本子和笔。穿着方面,四年没买过一件新衣服。生活方面,不求吃好,能填饱肚子就行,没参加过任何形式的聚餐或娱乐活动。

学习方面,虽然也像同学们一样如饥似渴,努力苦读,但毕竟年龄大,记忆力差,不如同学们学得好。另外,学习精力也受到牵扯,那就是爱人和孩子在家处境艰难。爱人是我高中同学,我上学期间她先在外村联中任教,为了照顾家庭调回村小学。孩子无人看管,每到农忙时节、收获季节还要到田地里劳动。因此一到这时我都要回家帮忙,这自然要影响一些学习,这也是我开始当班体育委员后让位的原因。       四年转瞬而过,收获颇多,收获了知识,收获了磨砺,收获了坚强,收获了情谊。也从同学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优秀品质,像同一小组的班长李宏祥的运筹帷幄细致周全、刘玉安同学的勤奋拼搏、孔令芝同学的认真自觉、王国庆同学的聪明豪爽、袁文颇同学的乐观洒脱、马士岭同学的刻苦努力、肖连生同学的不懈奋进、王毅平和吕敏同学的聪慧好学等以及别组同学的闪光之处,都让我终生受益。

献身石油  无悔一生

毕业时节,是听从国家分配还是从现实出发找一个既报效国家又解决个人困难的单位,面临抉择。当时农村面临分田到户的政策实施,我想最好到或离家近或能带去家属的地方,于是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联系了潍坊市(当时是地区)有关部门,得到了地委宣传部愿意接纳我的初步承诺。另一方面趁毕业实习到胜利油田的机会前去进行了考察,油田党校欢迎我来工作,并且表示不仅解决家属问题,还能帮助安排我爱人在农业点上的学校任教。同时,我也考察了华东石油学院,来这里也解决家属问题,但家属来了只能种稻子,月工资比油田少十二元野外补贴。权衡之下,最后决定毕业后到胜利油田。

 可是去胜利油田也不是那么顺利,学校的毕业分配方案中没有去胜利油田的名额。多亏班长和系领导帮忙为我争取到了石油部的名额,但只能分配到华东石油学院,去不了胜利油田。就在这时,苍天相助,胜利油田党委组织部的领导来济南参加毕业生分配会议,到山大来探望在干部专修班学习的学员。这个班里有我县里的两名学员,其中一位是我高中同学,当时我正在他们宿舍写毕业论文,于是请领导帮忙。在他的引荐下,我到他们开会的宾馆见到了石油学院参会的领导,双方商定以交换毕业生的方式让我去胜利油田。因此,毕业分配方案上我是去华东石油学院,实则顺利去了胜利油田。 到了党校,我被分配到哲学教研室当教师,同时安排在学校教务科当干事。当时党校有一百三十多名教职工,不是油田二级单位,享受机关处室待遇。1984年4月,党校正式成为油田二级单位,我被越级提拔为副校长,分管后勤工作兼任教学。1984年9月开始,党校在短期培训的同时,举办学制两年的干部专修班和电视大学班,为胜利油田的干部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1990年8月,我调任胜利石油学校党委书记,这是一所规范化的中专学校,在任期间我完成了“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的申报创建工作。1996年2月,又调任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党委书记,1998年改任校长,为了评定正高职称,后又改任党委书记,2005年退居二线,2007年退休。这期间完成了由学历教育向职业培训,尤其向高级人才培训的转变,为胜利油田和中国石化的高技术人才和中层以上干部的培训做出了有益贡献。

人生如梦,转眼七十多年。回首一生,虽无重大成就,但也不是碌碌无为,自觉对得起党的培养、老师的教育和同学们的帮助。愿同学情谊长存,日久弥新。

二零二二年六月二日于东营

文:

图:孙恒志、《如歌岁月》编辑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