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力论坛第五期:垃圾分类是什么?为什么?一个人类学的回答
12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张劼颖做客我校第五期社会力论坛,作了题为“垃圾分类是什么?为什么?一个人类学的回答”的报告。我校李淼副教授主持,社会系、人类学系师生到场。
张劼颖将此次报告分为四个部分:引文、垃圾分类的背景、垃圾分类的“黑历史”和结论。讲座伊始,她通过“垃圾去哪儿了”这一问题引入,介绍了垃圾存放的现状,并对研究的理论和研究旨趣进行了说明。随后,她详细介绍了垃圾分类问题的研究背景,这包括垃圾治理的危机、垃圾污染对人类的反攻、垃圾治理的阶段与困境和垃圾治理的滞后性。在研究中,她提出作为历史事件的垃圾分类这一概念,认为垃圾分类是一个历史过程,而非时事事件。通过回顾大陆垃圾分类的历史,她从宏观、围观两个层次分别介绍了“城市的垃圾分类活动”和“垃圾分类的微观实验项目”,提出了垃圾分类作为一种新知识/实践背后的伦理与价值问题,以及分类知识系统与现实物质系统之间的差异问题。结论部分,张劼颖指出,在人类学的视角下,垃圾是具有社会生命的物,它嵌入在人的社会关系之中,又形塑了人的社会关系。
张劼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本科为生物医学电子专业,后在北京大学(2006-2009)和香港中文大学(2010-2015)接受社会学和人类学训练,于香港中文大学取得人类学博士学位。2016年开始,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领域包括环境人类学、STS(科学、技术与社会)、废弃物研究、劳工研究。作品发表于《社会学研究》、《开放时代》、《文化纵横》、《思想战线》、《China Perspective》等期刊。出版过一本关于废品经济的书《废品生活:垃圾场的经济、社群与空间》。关于拾荒者研究的一席演讲“跟垃圾死磕”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