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第7期/第9期分别刊发我院洪汉鼎教授、刘森林教授学术论文
论哲学诠释学的阐释概念
摘要:阐释(Auslegung)是当代哲学诠释学(Hermeneutik)最核心的概念,其本质为文本与阐释者之间发生的共时性而非同时性的意义生发和效果历史事件。阐释作为事件,就是传统与现代、陌生与熟悉、国外与本土之间沟通的桥梁,又是传承与创新同一的事件。阐释可分“长程”和“短程”,短程指存在论,长程则指方法论。阐释作为此在的存在方式,系短程,而长程则是指阐释的具体实践问题,其中包括阐释与意义、阐释与真理以及阐释与对话及其限度诸问题。这些问题究竟如何理解,譬如阐释的意义是作者的意图、读者的赋予,还是文本本身的意义?阐释的真是一种无限接近而永远达不到的,还是说这种真永远随不同境遇而发展,用黑格尔的话说,阐释的真是恶的无限,还是真的无限?以及是否有公共理性,共识是否可以达到?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初步探讨,仅供学界思考。
刊发于《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7期。
作者简介:洪汉鼎,伟德betvlctor体育官网教授
浪漫反讽与实践辩证法
摘要:浪漫反讽与实践辩证法的二者关系,因为前者反思传统形而上学、批评观念论辩证法绝对、冷峻、僵化而对后者具有参考价值。这一点因为我们以前只是赞同黑格尔对浪漫反讽的批评而不重视相反而更有意义。浪漫反讽以诗学来补充和改造传统哲学的立场给我们的启示是,辩证法不能只在哲学层面上理解,必须在一个更大的跨学科视野内才能充分展现其魅力。但浪漫反讽及其随后的“创作”主要局限在人文领域,通过不断到未被现代性污染的“远方”唤醒、磨炼自我以及无限内在反思获得的“原我”来实施,跟实践辩证法进一步拓宽到经济、社会视野,进一步吸收和提升观念论辩证法所阐述的主奴辩证法,在生产关系的物化中看到进步和局限的二重性相比,而显得过于单纯和富有局限性。实践辩证法超越了仅仅在语言、逻辑、观念层面看待辩证结构,以及仅仅在人文、艺术领域从事批判和创作的传统,超越了浪漫派的对话辩证法、追求无限但很容易陷入虚妄的“辩证法”,改造、提升了浪漫反讽的现代性批判及其政治实践追求。拒斥传统形而上学(包括把黑格尔的理念置换为实践、劳动的本体论),不单依靠社会经济理性及其成就,也对文学艺术及其力主的生动性、感性、情感存在开放,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对于防范辩证法走向绝对和僵化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刊发于《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9期。
作者简介:刘森林,伟德betvlctor体育官网教授